28653.jpg

 
 
書籍番号 28653
書名 金文文献集成
シリーズ (中国古文字大系之二)
データ B4版 精装46冊
ISBN 962-85797-6-2/C10
編著者 劉慶柱 段志洪 馮時主編
出版年 2004年12月 
出版者 香港明石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価格(税込) 1,197,000円 

《金文文献集成》是在《殷周金文集成》(图像资料编)之后,对金文研究文献
全景式总结性汇编的大型类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纂,所收
文献起自北宋元佑七年(1092)吕大临所作《考古图》,讫于公元1989年12月,
是对有关商周金文的学术研究成果首次系统整理和汇集。全书分为“古代文献”
和“现代文献”两部分,收辑古今中外学者数百人的研究论著二千余种。
<總類目>
<古代文獻> 圖像與銘文綜錄  第1-8冊   銘文及考釋  第9-16冊  字書與字說 
         第17-18冊  器目與序跋  第18冊
<現代文獻>  圖像與銘文綜錄 第19-22冊  銘文及考釋 第23-29冊  文字學研究
         第30-36冊 器物研究  第37冊 曆法與斷代  第38-39冊 商周史研究
         第39-40冊  辨偽  第41冊 器目 第41-42冊  日文論著  第43-45冊 
         西文論著  第46冊

对纯资料性著录如《三代吉金文存》,近代之文字编如《金文编》及集释性工具书如《金文诂林》等不予收录外,凡以金文研究、评述、报道或主要利用金文对商周历史及有关学科进行研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或在该学科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中文或外文专著、论文及报道资料等,均在收辑之列。涉及领域有商周青铜器及其铭文的著录研究、器铭考释、文法韵读、断代历法、金文与商周史研究、器铭辨伪及学术史研究等,是目前国内外最完备的有关商周金文研究的文献总集。 古代文献:版本善全,资料珍稀完备。
古人举金石以论史,北宋启其端,至清朝中兴,商周金文研究水平益精。本书古代部分收录自北宋至清四朝学人的金文研究著述200余种,务求珍本善全。如宋人著作《考古图》、《钟鼎款识》、《金石录》、《东观余论》等,尽列宋刻宋钞,《博古图录》取明程士庄泊如斋本,《绍兴内府古器评》取明毛氏汲古阁本。清著作则多取初版本,其中不仅有像《西清四鉴》这样的宏帙巨著,一批硕学鸿儒如阮元、钱坫、曹载奎、吴东发、吴荣光、徐同柏、吴云、潘祖荫、朱为弼、张元济、刘喜海、吴式芬、孙诒让、刘心源、端方、陈介祺等的著述也汇罗靡遗,可谓完备。 现代文献:辑摘题跋、汇集中外文献权威、齐备。
本书现代部分收辑清以后学人论著千余种,其中民国时期出版的珍稀著作近百种。包括王国维、罗振玉、郭沫若、马衡、唐兰、容庚、商承祚、柯昌济、马叙伦、于省吾、刘体智、孙海波、梁上椿、刘节、杨树达、董作宾、陈梦家、陈邦怀、李学勤、裘锡圭等知名学者的论著,一些早期出版著作寻觅不易,如胡小石《金石蕃锦集》、靳云鹗《新郑出古器图录》、王幼侨《新郑古器发见记》、关百益《郑冢古器图考》、《新郑古器图录》、吴宝炜《南公鼎文释考》、《毛公鼎文正注》、存世孤本《郁华阁金文》(手稿)等,此次也得以刊印。
本书收辑西方及日本学者论著数十种,其中绝大部分为20世纪50年代以前出版的珍稀版本,印数甚少,国内学者阅览不易。如法文版《卢氏所藏中国古代铜器集》、英文版《洛阳古物都古墓考》、日本版《稿本殷金文考释》、德文版《柏林博物馆藏中国青铜器》等。
   本书特点:本书收集资料以科学性、权威性以及版本的珍贵性为其特点,所收资料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大量核心研究文献,并反映了金文学术发展史上各阶段成果的特征。古代部分古籍收辑基本齐全,特别是对有关金文的多种古籍的序跋以及文集中笔记杂识的收集整理,是古籍资料整理中最有难度的一类,本书采用宋元明清学人题跋及藏器目百二十余种,其中近50种摘自各种文集的单篇题跋,极便利用。现代部分注重收辑难以见到的早期珍贵资料,包括大量二十年代初期至一九四九年的专著及论文、报道等,弥足珍贵。对海外资料的收集是本书的又一特色,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学者难以见到海外研究成果,特别是1978年以前海外的各种著述寻找更难。本书收辑近千万字的外文资料。本书特色还体现于对各散篇研究文章的收辑,这类文献出自数百种专业学术刊物及文集,为研究学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条件。
   本书的编纂和出版不仅可避免研究学者资料检索之难,为学术研究提供资料方便,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代金文研究文献的整理钩沉,梳理了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对现代与将来商周金文及其相关课题的学术研究以及学术史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金文文献集成》资料近十万张原页码,约一亿汉字容量。精装八开四十六册。另有书篇名和作者人名索引一册,以供检索。
    金文研究文献极为丰富,由于本书体例容量所限,还有一些颇具价值的研究文献未能辑入和反映,是为遗憾。随着金文学术和学术史的深入发展,我们将以续编的形式补充未收文献和1989年12月以后新的研究成果,以弥本书之遗。